“聚合基复合材料团队”,这是一支由材料学院 5名教师挂帅组建的教授团队,与其他教授团队不同的是,这支团队上建立了一个党支部。党支部的入驻,为教授团队的“小家”注入了和谐文化的基因,也为材料学院这个“大家”带来了活力。
关注成员成长 量身定制“走心”礼物“热爱生活,热爱眼前的科研生活。用心做事,用心做好手中小事。”、“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这些亲切的赠言被精心书写在一本本书的扉页上,被当作礼物送给“聚合基复合材料团队”每个过生日的成员,而书的名字和内容也会根据成员的个人特色而“量身定制”。
“我本科是机械学院的,读研时来到材料学院,看到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心里就没了底,很多药品和试剂的名字我都没听说过,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地方。在生日那天,老师们送我一本《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感觉就像是为我而写的书一样,就像书中所说,我开始冷静反省自己,先把爱恨放在一边,去了解才是最好的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也就皆有可能了。”翟世伟感动地说道。“我以为大家发的是同一本书,但是当我四周询问了之后才发现大家收到的都各不相同,既感动又新奇,每个人都因此而认真去阅读这个属于自己的特别礼物。可能有的党支部都是大家一起吃个蛋糕、吹个蜡烛就把生日过了,这样的礼物确是我们没想到的,感觉特别的‘走心’。”选择硕博连读的徐影收到的是《遇见未知的自己》,她从书中理解到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是希望在辛苦的读博阶段,她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又能克服自己的缺点,亦步亦趋,稳步前进。
小集体有大能量一名同学是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但是生性内向的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周围的不适应,这使得他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有了障碍,挂科成了家常便饭。眼看毕业临近,这位平时显得“格格不入”的同学成了毕业“困难户”。团队的老师们注意到这一特殊情况,主动帮助这位同学,无论是与家长耐心沟通还是对毕业设计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整个团队形成一个有效的接力赛,每一环都没有丝毫的懈怠,最终姜暘以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顺利踏出了校门。在姜暘看来,若没有这些“引路人”的帮助,自己险些成了“迷途的羔羊”,除了感谢,更多的是更加努力前进不枉团队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在学院‘导学与成才引导、创新活动、科研助理、毕业设计、就业推荐、研究生生源培育’六位一体的‘学士导师制’模式下,我们将党支部建在一个个像‘聚合基材料团队’这样的团队上,这样就使得学士导师与团队学生成为了亲密的小集体,这样小规模的形式使得支部建设能更深入、更细化,发挥党员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既节省了党员的时间精力,又便于学院的整体管理,创建和谐共进的团队文化。”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冯慧春总结道。
“1+1”创新交流活动“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今年 4月,“聚合基复合材料团队”在队长王霞教授的组织下,在毛泽东故居前重温了入党宣誓这一神圣而庄严的时刻,此情此景让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激动得眼眶湿润。“想着这片土地曾有过革命前辈们的足迹,在这样有意义的地方重温入党誓词,让我愈发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我要用我的所学所得更好地回报祖国。”回忆起宣誓的场景,徐影感慨道。这场深入人心的宣誓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支部活动,而是与团队的教学、学术活动紧密结合的“1+1”创新交流活动,团队将到访湖南长沙中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联系在一起,让师生们在开阔专业视野的同时更加明确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奋斗目标,对学生的科研乃至职业规划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此外,早在 2013年—2014年,支部就已经采用这样的教育活动方式,带领团队成员在与北京大学交流的同时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对四川大学进行调研的同时不忘到杜甫草堂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
(原文见:bat365官方网站登录报第266期 2015-6-10 第三版)